春日阳光洒落在平遥古城,青砖黛瓦的街巷中游人如织,在一砖一瓦中,历史缓缓流淌……
“平遥城墙根埋的都是故事和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3月初,科技日报社记者走进平遥古城,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副院长霍彬讲起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来的情景,难掩激动之情。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平遥,自迎薰门步行入城,登上城墙俯瞰全貌。他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总书记的话,让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更有信心和勇气做好古城保护。”霍彬说。
人才科技双重加持
面积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经过2800余年洗礼,大量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平遥城墙的保护。
2021—2022年,因遭遇强降水天气侵袭,平遥古城墙经历了40余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古城保护也牵动着人大代表的心。2022年夏天,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组结合文物保护法修改,赴山西就该重点督办建议办理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对古城保护的相关情况看得细致,问得认真。“近来古城墙保护都有哪些新措施?”“此前相关方面提出的提高数字化保护水平、完善监测系统的建议,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霍彬一一介绍,2022年初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投入试运营。
工作人员在古城内下西门、市楼等位置安装了裂缝计、位移计,在城墙上两个位置安装了区域性测量机器人……这些前端监测设备,可对点位上的裂缝和倾斜状况实时进行数据采集、信息记录,经过系统的分析、传输、响应,实现对文物的保护管理。
在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方面,平遥县以国保单位双林寺、镇国寺古建筑及彩塑壁画数字化为突破口,开展了数字化信息采集、绘制和录入工作,获取了完善的数字化档案资料,为保护修缮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这些庞大的数据将为双林寺、镇国寺提供高精度的数字档案,也将为平遥文物进一步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夯实基础。”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文物所办公室副主任李月蓉说。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加强文物专业人才建设也是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李月蓉介绍,针对县级以下基层文博单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保护利用队伍力量薄弱的难题,山西省文物局等部门于2022年5月印发文件提出,在5年间通过高考面向全省免费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
“有了人才和科技的双重加持,保护古城不再是一句空话。”李月蓉说。
守正创新让非遗火起来走出去
在平遥,如果说古城墙是历史凝结的血肉身躯,那么以推光漆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平遥的灵魂。保护好这些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非遗保护既要做到守正,还要做到创新。”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文旅发展中心主任霍文忠介绍,近年来,推光漆器在创新中迎来产业巨变,古老手艺走出了发展新路子。
“如今的推光漆器已融入了现代美学、设计理念,并研究拓展用途,贴近现代生活;同时,推光漆器已走出山西,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霍文忠告诉记者,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22年以来平遥县建设了专门的非遗展馆,展出非遗项目110余项,建成了展示多项技艺的非遗体验馆。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助力平遥非遗‘活下去’‘火起来’‘走出去’,促进平遥非遗创新性、高水平发展。”霍文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