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各行各业的人们备受鼓舞。针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极大鼓舞了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决心。
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家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需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兼容并蓄、涤荡臻精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威力、活力、热力依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和引导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是凝聚之学,就是在内部强调凝聚力的学问。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紧密的文化关系。二是它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但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三是它是经世致用之学。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强调“经世致用”,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展现的是华夏儿女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急流勇进的坚强品格。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的革命斗争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抵御外敌入侵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部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中国革命文化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途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股清流,与其他文化形态相互融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弘扬中国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创造出了不少人间奇迹,如“八步沙”、神舟飞船、深海“蛟龙”、大飞机、高铁、跨海大桥等等,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创造力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先进事迹、科学奇迹共同形成了中国当今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要紧紧地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精神,将文艺创作的视角回归到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红色革命文化的基因,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为推进文化发展、社会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家艺术家要通过文艺创作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就要在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上下功夫,用文艺创作引导人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
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人类社会历史问题所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核心要点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说到历史观,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并把现实问题放到历史链条中进行总体的考量,从而获得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认知。
民族观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针对民族问题形成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集中体现在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中,是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们的文艺创作要促进全国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地团结起来。
国家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的对祖国的人口、领土、政府、主权、历史、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的系统看法和根本观点。树立正确的国家观,首先要坚持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核心。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思想感情。祖国犹如母亲,一个不爱国的人,就像不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我们作家艺术家爱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来,让读者通过我们的作品受到鼓舞并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为建设我们的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地位、文化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以及文化建设思想的总和。我们坚持先进文化,就是坚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不但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且也代表了大多数社会成员最根本的利益。文学艺术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学艺术表现社会主义的文化观,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作家艺术家要积极用自己的作品弘扬这些时代精神。为了引导现实题材创作,有关单位实施了100部优秀电视剧本选拔工程。荣幸的是,本人的电视剧本《八步沙》也在其中。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更容易使人们建立起对于现实的审美关系,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讴歌党和祖国、讴歌人民和英雄的作品,就能鼓舞人们跟着党走、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创造英雄业绩。
近年来,我本人创作的基本上是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都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品。我创作长篇小说《国家使命》的时候,去采访一位企业家。他告诉我,我们大西北的工业是搬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金昌、白银几乎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党中央毛主席一声令下,南方的、东北的工人、技术人员在“到边疆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声中,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来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才有了今天的甘肃省金昌市和白银市。采访结束后,这位企业家慷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最近,我为创作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家乡》到山丹县采访的时候,无数次被人民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所感动。所以,我在作品中书写了主人公高原一家三代人在各个创业过程中的艰难历程,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道路和新时代乡村振兴取得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了我党领导下的新农村、新青年、新风尚、新成果。
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文明数千年创新不断,这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优势,要加强国际传播,扩大中国文化和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塑造中华文化和中国发展的崭新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识理解。
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我们的文艺创作要不遗余力地展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华文明的绚丽多彩、东方文明的独具魅力,助力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拙作《张掖传》(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新星出版社2022版)、《武威传》(即将出版)是“丝路百城传”中的其中两部。同时,我的纪实文学《治沙愚公》外文版也即将出版。我“深扎”甘肃河西走廊,立足讲好其中的美好故事,并通过作品的对外出版,使之抵达更广阔的读者群。总之,我们作家艺术家一定要积极地讲好中国故事,以优秀作品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来源:文艺报丨编辑:程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