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词曲作者尚德义和邵永强对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打造的原创大型四幕歌剧《文成公主》进行了唱腔、唱词的修订 兰州日报首席记者 李超 摄
邵永强(左)与中国指挥家严良堃(中),曲作家尚德义(右)合影
邵永强(右)与兵团战友合影
邵永强(右)与乔羽合影
邵永强(左)与尚德义
“金钟奖”纪念牌
◆人物简介◆
邵永强,1939年9月出生于兰州。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出版有歌词集《九色鹿》、《大漠胡杨》。歌词经作曲家谱曲有40多首在全国性歌曲评选中获奖。《牧笛》、《大漠之夜》、《口弦轻轻吹》、《走进敦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金钟奖”。部分作品被定为中国国际合唱节必唱歌曲或选入国内高等院校教材并在加拿大、泰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演出。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音乐家名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
《大漠之夜》是非常知名的一首合唱歌曲,被定为中国国际合唱节必唱歌曲之一,它的曲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尚德义,而词作者就是邵永强。
我国著名词作家金波曾这样赞誉邵永强:“写大西北的人多,只有你能写出那个味道。”而我国著名电影作曲和歌曲家刘炽说:“金波没胡说。”
邵永强出生在兰州、长在兰州,由于父亲去世得早,从小就喜欢文艺的他不得不在小学毕业后就早早挑起了养家的担子。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了初中与高中。邵永强告诉记者:“我从小就爱看书,而且喜欢听说书,爱看戏,这些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父亲走得早,家里生活困难,我12岁时就已经当工友了。不过因为喜欢读书,当工友的时候也坚持学习,最终考上了初中,之后又上了高中,这就是我的学习经历。”
艰苦的经历没有磨灭邵永强对文学的追求,1956年他在《甘肃文艺》上发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当时激动的心情让他彻夜难眠。而中学时期的他已经开始创作歌词,当时的一首《炼钢大合唱》很受欢迎。邵永强说:“初中和高中时写过一些歌词,但非常少。真正大量创作歌词还是到新疆兵团宣传队后开始的。1960年我放弃了保送兰州艺术学院学戏剧的机会去了新疆建设兵团,并在宣传队中工作,当时什么都写,快板、报告文学、歌词等等。在歌词的创作中,有两首最受欢迎,一首是《古尔图大合唱》,兵团演出经常会唱。我在古尔图待了两年多参加水利工程等劳动,在这期间我写了一首长诗《缚蛟龙》,这首诗我当时还寄到了上海的《萌芽》编辑部,但因为文革《萌芽》编辑部休刊又将原稿退给了我。而《古尔图大合唱》的歌词就是从《缚蛟龙》中来的,写的就是当时的工作情景。另一首是《转业来到天山下》,因为到兵团的人很多都是从部队转业来的,因此这首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邵永强在新疆一待就是15年,回到兰州后在市委工作,后又到省教委搞艺术教育,工作期间他还是没有放弃钟爱的歌词创作,而且很多作品见诸报端,《祁连歌声》等杂志也曾发表。邵永强告诉记者:“在众多的文学创作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写歌词。歌词它的力量很大,一首好的歌词经过谱曲,它的影响面会很大,会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我在水车园和五泉山就曾听到有人唱《兰州水车》、《长相思在敦煌》等歌曲,这些歌的歌词是我写的。有一次我在黄河边听到有人唱《牧笛》,这也是我的作品之一,当时唱歌的人唱错了一个字我还与他进行了交流。还有一次我到深圳去看女儿,那里举办了一台演唱会,我去一听,其中有八首歌是我的词。这些经历,让我欣慰之余也备感压力,它促使我去多写歌词、去写好的歌词。”
在邵永强创作的众多歌词当中,《大漠之夜》应当是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经著名曲作家尚德义谱曲后,《大漠之夜》在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中获得金奖,位列《春天的故事》、《青藏高原》、《走进新时代》等六首金奖作品第一位。邵永强说:“《大漠之夜》影响非常大,国内外都在唱,美国一个华人合唱团还专门给我邮寄过一张唱片,并写信告诉我很多美籍华人就是因为这首歌去西藏旅游。记得有一次我去北京,见到了首都老战士艺术团的著名指挥家夏康,当时他们团正在排练《大漠之夜》,夏康说他非常喜欢《大漠之夜》,想让我从写词的角度谈谈《大漠之夜》,我说我感觉如果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就能唱好,夏康一拍大腿说,我就要你的这句话。但让人遗憾的是,1998年夏康在一场演出中因为心脏病猝死在了台上,《大漠之夜》少了一位知音。”
谈到《大漠之夜》邵永强最想感谢的还是曲作者尚德义,他告诉记者:“许多年来,我的歌词得到了一些作曲家的认可,为我的一些歌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而广为传唱,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特别是著名作曲家尚德义先生,他不仅仅如一些媒体所说是我的‘黄金搭档’,更贴切地说是我的恩师、挚友。记得尚德义先生首次让我听谱好曲的
《大漠之夜》时,我当时就被感动了,我说了八个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尚德义先生与我合作10多年来非常默契,为我谱写的歌词达50余首,现在《大漠之夜》已经成为了中国国际合唱节必唱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合唱集》中,收录了我与尚德义先生合作的《大漠之夜》、《向往西藏》、《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三首歌曲。”
好的曲能为歌词插上“飞翔”的翅膀,而好的歌词也能让作曲者灵光闪现。在谈到词与曲的关系时邵永强说:“曲子好,肯定可以载着歌词‘飞翔’。但从歌词角度讲,说到底是语言文学,歌词本身就应当是一件独立、完整的文学作品。谱曲能唱,离曲可读。歌词应当具备自身的艺术品格和欣赏价值。我国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唱的,歌词是为入乐而写的。歌词的确也不是仅供阅读的东西,但它必须首先是阅读的东西,如果作曲家对歌词连阅读的兴趣都没有,怎么会去谱曲,更不用说‘传唱’了。这里,我觉得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这就是歌词生命力在哪里,是在歌词自身?还是靠曲子?如若我们不把着眼点放到提高歌词的艺术质量和品味上,而把‘插上翅膀’的曲子看得过重,依此来评定歌词优劣,就不妥当了。词坛大家乔羽老先生曾说过‘一首好歌词,应是一首好诗’,这些诗句当然是为音乐而写的,但是它还有另外的可贵之处,那就是它具有自身的美,这就使它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乔老先生把歌词的生命力与音乐的关系说得何等明确。”
数十年来,邵永强写了千余首歌词,对于写歌词他有着自己的理解。邵永强告诉记者:“写了这么多年词,都是来自真情实感。对于写歌词我从内容、形式、风格和语言上总结了32个字,‘小而不小,小中见大;短而不短,短中见长;白而不白,白中见味;俗而不俗,俗中见雅。’此外,生活是歌词创作的源泉,没有到过草原写草原,总有限制,没有到过工厂写工人,只能凭空想象。没去过军营写战士,也只能写点表面的东西。即使写出来了,只能是些人云亦云概念化的东西,不要说打动别人,恐怕连自己也打动不了。有一个词儿‘体验’说的就是用自己的身心去验证。歌词是情感艺术,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对生活的深切感受,是不可能在作品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的。对于一个成熟的歌词作者来说,不仅要在深入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还要有一双发现生活中可唱事物的眼睛,‘看得见,说得出,说得好。’秉持自己的见解解,,尽全力去写好的歌词尽全力去写好的歌词。(兰州日报记者 孔德胜)
编辑:国龙